水星核幔边界或存在钻石层
最新研究表明,水星的核幔边界可能存在一层厚达18公里的钻石层。科学家通过模拟水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发现随着水星岩浆海洋的冷却和核心结晶,其中的碳元素会转化为钻石并漂浮到核幔边界。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水星异常强的磁场,并对理解其他类地行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更多
最新研究表明,水星的核幔边界可能存在一层厚达18公里的钻石层。科学家通过模拟水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发现随着水星岩浆海洋的冷却和核心结晶,其中的碳元素会转化为钻石并漂浮到核幔边界。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水星异常强的磁场,并对理解其他类地行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更多
NASA 的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岩石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物质:黄色硫磺晶体。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感到震惊,因为它形成于与该地区历史不符的狭窄条件下。此次发现地点位于盖迪兹瓦利斯通道,这是一个蜿蜒穿过夏普山一部分的凹槽。好奇号的任务是研究火星古代地形何时何地能够为微生物生命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阅读更多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受科幻电影《沙丘》启发的宇航服升级装置,能够收集和净化宇航员的尿液,并将其转化为饮用水。该装置包括一个尿液收集装置和一个过滤系统,通过真空泵将尿液吸入收集杯,然后通过两步式正反渗透过滤系统进行净化,最终将净化后的水输送到宇航服内的饮水袋中。该系统预计将用于未来的月球和火星任务,以解决现有宇航服尿液处理系统存在的不适、不卫生和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阅读更多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的团队开发出首个遗传信息和代谢网络相互运行的无细胞系统。该系统以人工构建的Cetch循环为基础,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并能自我生产代谢酶,在试管和人造细胞模拟环境中都能工作。研究人员将Cetch循环与名为Pure的基因系统耦合,使两者相互依赖,形成循环:Pure生产Cetch循环所需的酶,而Cetch循环则生产Pure所需的甘氨酸。这一系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步,为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合成生物系统奠定了基础。
阅读更多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肌肉纤维内的水流可能决定了肌肉收缩的速度。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模型发现,肌肉纤维中水分的流动方式决定了肌肉纤维收缩的速度,并提出了一种名为“奇弹性”的新型弹性概念,解释了肌肉如何利用三维变形产生力量。研究人员将每条肌肉纤维设想成一块会自我挤压的活性海绵,认为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受限于水分在其中的流动。
阅读更多
华沙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超光速粒子(也称快子)的存在与狭义相对论并不矛盾。他们认为,要计算涉及快子的量子过程的概率,不仅需要知道其过去的初始状态,还需要知道其未来的最终状态。这种对过去和未来状态的混合导致了一种新型量子纠缠的出现,这种纠缠在传统的粒子理论中是不存在的。
阅读更多
一项新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正在成为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来源。这种被称为双全氟烷基磺酰亚胺(bis-FASIs)的物质,具有与全氟辛酸(PFOA)等臭名昭著的化合物相当的环境持久性和生态毒性。研究人员在明尼苏达州、肯塔基州、比利时和法国的制造工厂附近采集了空气、水、雪、土壤和沉积物样本,发现这些样本中的bis-FASI浓度通常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此外,数据还表明,bis-FASIs的空气排放可能导致其远距离迁移,这意味着远离制造工厂的地区也可能受到影响。
阅读更多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欧洲11个国家的瓶装水和自来水中检测到了一种名为三氟乙酸(TFA)的“永久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与农药和制冷剂中使用的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有关。TFA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出生缺陷有关。非政府组织呼吁紧急采取措施,禁止PFAS农药,并重新评估TFA等个别化学品的威胁。
阅读更多
文章揭露了一种新的学术造假形式:偷偷摸摸的参考文献。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术数据库的漏洞,在文章元数据中添加文章中没有出现的参考文献,从而人为地提高某些研究人员或期刊的引用次数。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也动摇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阅读更多
研究发现,垃圾填埋场中分解的有机物产生的气体排放,可能会将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释放到空气中。研究人员对佛罗里达州三个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气体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一些氟调聚醇的含量比之前在其他垃圾填埋场进行的研究高出两个数量级。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气体排放离开垃圾填埋场的氟含量(作为PFAS含量的代表)可能与通过渗滤液离开的量相似,甚至更高。
阅读更多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利用纳米铜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清洁的能源——甲烷。与传统的甲烷生产方法不同,这种电催化过程不会向大气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研究人员发现,极小的铜纳米团簇在生产甲烷方面非常有效,铜纳米团簇的大小和结构对反应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技术有望创造一个封闭的“碳循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并在使用后将其“回收”回甲烷,从而减少碳排放。
阅读更多
文章探讨了五个常见但来源不明的英语单词,包括“bird”、“boy”、“girl”、“dog”和“recorder”。尽管语言学家可以通过词源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追溯大多数英语单词的起源,但这五个词的词源仍然是未解之谜。文章解释了每个词的已知历史演变,并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未经证实的假设。
阅读更多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山麓的克洛格斯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根涂抹了脂肪的木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000年到12000年前。这些木棍被认为是用于“mulla-mullung”仪式,这是一种由古奈库奈人世代相传的治疗仪式。这一发现证明了该仪式自上次冰河时代末期以来,通过口头传统传承了500多代,体现了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数字公共考古学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分析旧考古数据,并以阿拉斯加的古尔卡纳遗址为例,阐述了数字考古学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将50年前的手写挖掘笔记转换为数字地图进行研究。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公共考古学的重要性,认为应与当地社区合作,让考古研究惠及更多人。
阅读更多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最近的一项发现证实,先前在宇宙早期探测到的发光、非常红的物体颠覆了关于星系及其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和演化的传统思维。一个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JWST上的NIRSpec仪器,作为RUBIES调查的一部分,在宇宙早期,大约大爆炸后6亿到8亿年,当时宇宙只有现在年龄的5%,发现了三个神秘的物体。他们在6月27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宣布了这一发现。该团队研究了光谱测量,或从物体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他们的分析发现了“古老”恒星的特征,这些恒星有数亿年的历史,远比在年轻宇宙中预期的要古老。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还惊讶地发现,在相同的物体中发现了巨大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特征,估计它们的质量是我们银河系中超大质量黑洞的100到1000倍。在目前的星系生长和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模型中,预计星系及其黑洞将在数十亿年的宇宙历史中共同生长,但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解释。
阅读更多
意大利海洋生物学家团队发现,某些海洋蠕虫能够在寒冷的极地水域中生存,这得益于与其共生的细菌产生的类似防冻剂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些细菌产生的脯氨酸和乙二醇能够降低液体的冰点,从而帮助蠕虫抵御寒冷。这项研究揭示了细菌和海洋蠕虫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细菌获得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蠕虫则避免了冻死。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巨蜥可以通过减少绿头苍蝇的数量,每年为澳大利亚养羊户节省数百万美元,因此必须优先考虑将其纳入保护计划,以促进当地野生动物的数量。巨蜥是一种大型食腐蜥蜴,通过清除周围环境中被蛆虫腐蚀的动物尸体来充当天然的清洁队。这减少了绿头苍蝇的出现,绿头苍蝇通过在绵羊背部产卵来攻击绵羊,这些卵孵化成食肉蛆。
阅读更多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厄尔尼诺预测方法,可以将预测时间延长至18个月。该模型被称为扩展非线性充电振荡器(XRO)模型,它结合了对海洋和大气物理学的洞察力以及预测准确性,优于传统的全球气候模型,并可与最先进的AI预测相媲美。与“黑匣子”式的AI模型不同,XRO模型提供了对赤道太平洋充放电物理机制及其与热带太平洋以外其他气候模式相互作用的透明视图,为更准确地预测和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铺平了道路。
阅读更多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由大麦淀粉和甜菜废料纤维混合而成的全新生物环保材料,这种材料坚固耐用,即使最终进入自然环境也能转化为堆肥。该材料使用来自农作物的天然植物材料制成,可用于食品包装等许多领域。与现有的生物塑料不同,这种新材料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完全分解,且分解时间仅需两个月,有望减少塑料污染,降低塑料生产的碳足迹。
阅读更多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JWST) 观测到一个处于宇宙特别年轻阶段的星系 J1120+0641。令人费解的是,其中心的黑洞在当时是如何达到超过十亿个太阳质量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最新观测结果表明,早期类星体与后期类星体几乎完全相同,这挑战了现有的星系演化模型。
阅读更多
来自莫纳什大学生物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发现,古细菌,一种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单细胞生物,利用一种名为[FeFe]-氢化酶的特殊酶来消耗和产生氢气,从而获取能量。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古细菌的理解,也为利用氢气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
阅读更多
以色列海岸附近发现一艘距今约3300年的沉船,该船位于深海,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远洋航行船只之一。这一发现表明,古代海员的航海能力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为先进,他们能够在没有陆地参照物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航行。
阅读更多
低地球轨道卫星在重返大气层燃烧时会释放氧化铝纳米颗粒,破坏臭氧层。随着“星链”等低轨互联网卫星快速增加,到2022年,重返卫星已使大气中的铝含量增加了29.5%。预计到本世纪末,每年将有约360吨氧化铝被释放到大气中,比自然水平增加646%,或将危及臭氧层的恢复。
阅读更多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6月14日宣布,波音星际线飞船及其机组人员将不早于6月22日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此次任务原定于6月18日返回,但由于在飞船推进器系统中发现了氦气泄漏,NASA决定推迟返回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评估泄漏情况并进行最终的返回计划。
阅读更多
维也纳大学Philip Walther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开创性实验,测量了地球自转对量子纠缠光子的影响。该实验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光纤萨格纳克干涉仪,并保持低噪声和稳定数小时,成功地观察到地球自转对最大纠缠双光子态的影响。这一成果将基于纠缠的传感器的旋转灵敏度提高了一千倍,为进一步探索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交叉领域奠定了基础。
阅读更多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了一颗新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它围绕着一颗距离我们只有 54.6 光年的超冷矮星运行。这颗新发现的系外行星被命名为 SPECULOOS-3 b,它比我们的地球略小,但温度要高得多。
阅读更多
一项发表在《应用大地测量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地震可以通过地面、大气和电离层中存在的各种异常现象,在其发生前很长时间内就暴露出迹象,而这些异常现象可以使用卫星探测到。德黑兰大学的 Mehdi Akhoondzadeh 教授评估了 2023 年 2 月 6 日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附近发生两次地震之前和之后的各种卫星数据。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 12-19 天,地震区域的地表温度就出现了异常,而在地震发生前 5-10 天,大气参数也出现了异常。研究这些现象可能为地震预警系统铺平道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