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迷幻剂:宗教领袖的迷幻蘑菇体验

2025-06-16
神圣迷幻剂:宗教领袖的迷幻蘑菇体验

一群宗教领袖,包括浸信会学者、天主教神父、犹太教拉比、伊斯兰教领袖和禅宗老师等,参与了一项使用高剂量迷幻蘑菇(裸盖菇素)的实验。超过90%的参与者表示,这次体验是他们生命中最具灵性意义和神圣的经历,许多人还表示这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宗教领袖。这项研究引发了关于致幻剂与宗教体验之间关系的讨论,尽管存在一些伦理和方法论上的问题,例如样本量小、参与者主要为白人男性基督徒等。

阅读更多

AI能否击破阴谋论?一项研究表明,AI或可有效改变人们对阴谋论的看法

2025-05-13
AI能否击破阴谋论?一项研究表明,AI或可有效改变人们对阴谋论的看法

一项由MIT和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4-Turbo,可以通过提供反事实证据和苏格拉底式提问,有效地降低人们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研究发现,与AI对话后,参与者对所选阴谋论的相信程度平均下降了20%。即使AI被设定为与参与者进行对抗性辩论,结果也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人们改变想法是基于信息本身,而非对AI的信任。然而,研究也指出,深层次的信念与个人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单纯的信息干预可能不足以完全消除阴谋论。

阅读更多

基因编辑能否拯救北方白犀牛?

2025-04-23
基因编辑能否拯救北方白犀牛?

仅剩两只的北方白犀牛,Najin和Fatu,正成为基因编辑技术的试验品。科学家们试图通过体外受精和南方白犀牛代孕的方式,让这一物种起死回生。然而,这项“侏罗纪公园式”的尝试面临诸多挑战,也引发了伦理争议:高昂的成本和精力是否值得投入到这种“人类制造的灭绝”上,而非更广泛的野生动物保护?

阅读更多

与实验鼠共处的哲学思考

2025-04-22
与实验鼠共处的哲学思考

一位哲学家收养了25只实验鼠,并通过长期观察记录,打破了人类对老鼠的刻板印象。文章详细描述了老鼠们的社会生活、情感表达和互相照顾的方式,例如建造精致的巢穴、互相理毛、照顾生病的同伴甚至集体埋葬死者。作者发现老鼠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关爱在其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通过与老鼠的相处,对生命、死亡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更多

微生物的生死边缘:轮虫的“复活”之谜

2025-04-19
微生物的生死边缘:轮虫的“复活”之谜

17世纪,列文虎克发现轮虫这种微生物可在脱水后“复活”。数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开轮虫的“复活”之谜,从最初的观察到对脱水机制的研究,以及对生命定义的哲学思辨。轮虫通过LEA蛋白保护细胞膜,并在脱水后修复DNA损伤实现“复活”。但其“复活”并非简单的生死转换,而是介于生死之间的独特状态,挑战了传统对生命状态的二元论认知。这不仅是生物学难题,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阅读更多

脑损伤后,我失去了内心的独白

2025-04-17
脑损伤后,我失去了内心的独白

一次卡拉OK演出后的意外事故,导致作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苏醒后,她发现自己失去了阅读能力,并患上了失语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她并没有感到痛苦或焦虑,反而进入了一种宁静的状态,她称之为“寂静”。这种“寂静”并非简单的无声,而是一种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她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加敏锐,但缺乏具体的类别和维度。通过语言治疗师的帮助,她逐渐恢复了语言能力,但也意识到这次经历改变了她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阅读更多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背后的秘密:一场科学史上的“宫斗剧”

2025-04-15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背后的秘密:一场科学史上的“宫斗剧”

本文揭秘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幕。年轻气盛的沃森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威尔金斯,从而开启了他发现DNA结构的旅程。然而,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权力斗争、学术剽窃和性别歧视。作者Howard Markel详细描述了沃森对弗兰克林的不公正对待,以及威尔金斯未经弗兰克林允许向沃森展示关键X光照片的行为。弗兰克林的杰出贡献被长期忽视,直到她死后才逐渐被世人认可。本文不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伦理冲突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研究中诚信和公平的思考。

阅读更多
科技 DNA双螺旋

大脑中的意识形态:灵活思维的激进科学

2025-04-13
大脑中的意识形态:灵活思维的激进科学

政治神经科学家Leor Zmigrod的新书《意识形态大脑:灵活思维的激进科学》探讨了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人类大脑和身体。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和心理学研究,Zmigrod揭示了意识形态对人们认知灵活性和反应方式的影响,并指出极端意识形态与大脑中特定区域(如杏仁核)的活动有关。书中还探讨了认知灵活性和多巴胺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创造力和认知灵活性来增强对意识形态的抵抗力。Zmigrod的研究挑战了传统观念,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简单的“思想麻木”,而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阅读更多

静态电:行星形成的秘密武器?

2025-04-08
静态电:行星形成的秘密武器?

一项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新研究揭示,静态电可能在行星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人员通过亚轨道火箭实验发现,在原行星盘中,微小的尘埃颗粒依靠静态电荷吸附聚集,形成较大的“卵石”,最终通过引力作用形成行星。这项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的“碰撞障碍”难题,即尘埃颗粒需要达到一定尺寸才能依靠引力结合。实验表明,只有带电的尘埃颗粒才能克服这一障碍,最终形成行星。

阅读更多
科技 静态电

探秘第五维度:奇异的引力与中子星

2025-04-06
探秘第五维度:奇异的引力与中子星

从19世纪中期对额外维度的奇特探索,到如今利用中子星异常行为寻找第五维度证据,物理学家们从未停止追寻。文章指出,引力的异常弱势可能暗示着宇宙存在额外维度。Randall和Sundrum提出的“膜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可能是一个嵌入更高维度“体”中的三维膜。引力可以逃逸到更高维度,解释了其弱势。科学家们正通过研究中子星的奇异行为,例如其质量异常和辐射束特性,寻找“暗辐射”和“暗压力”的蛛丝马迹,这些现象可能源于额外维度对引力的影响。虽然目前仍无定论,但中子星的异常现象为探秘额外维度提供了新的线索。

阅读更多
科技 额外维度

缅甸7.7级地震:灾难性后果及地质成因

2025-04-02
缅甸7.7级地震:灾难性后果及地质成因

缅甸发生7.7级强烈地震,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地震波及泰国曼谷,导致在建摩天大楼倒塌。此次地震发生在活跃的阿尔卑德地震带上,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印度板块与巽他板块碰撞,形成走滑断层。专家指出,此次地震与1839年发生在同一地区的8.0级地震相似,属预期事件,未来几周内可能发生大规模余震。

阅读更多
科技 地质构造

从蒙哥尔菲兄弟到探索系外行星:高空气球的科学传奇

2025-03-31
从蒙哥尔菲兄弟到探索系外行星:高空气球的科学传奇

本文回顾了高空气球在科学探索中的非凡历程,从18世纪蒙哥尔菲兄弟首次载人飞行,到现代利用高空气球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系外行星大气。高空气球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包括宇宙射线的发现和宇宙形状的确定,展现了其在天文、气象等领域的持续贡献。这并非简单的“低科技”,而是近250年科学精进的结晶,在火箭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依旧闪耀着光芒。

阅读更多
科技 高空气球

鲨鱼的第六感:电感受器的神奇世界

2025-03-22
鲨鱼的第六感:电感受器的神奇世界

鲨鱼如何能在黑暗的海洋深处精准捕猎?答案是电感受器!这种神奇的器官能让鲨鱼感知猎物微弱的生物电场,即使猎物隐藏在沙子底下也无所遁形。文章深入探讨了电感受器的进化历程、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物种中的应用,揭示了自然界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策略。从鲨鱼捕食到电鳗放电,电感受器的故事充满了神奇和科学的魅力。

阅读更多

临终谵妄:死亡的絮语与意义的追寻

2025-02-12
临终谵妄:死亡的絮语与意义的追寻

本文探讨了临终谵妄这一普遍现象。作者从个人经历出发,引出临终话语与现实的差距,并深入探讨了谵妄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社会影响。研究表明,谵妄并非简单的认知障碍,而是神经化学紊乱导致的复杂症状群,常被误诊为痴呆或精神疾病。文章还分析了不同文化对待临终谵妄的应对方式,有的强调理解和接纳,有的则通过宗教仪式引导,试图赋予其特殊意义。最终,作者指出,面对临终谵妄,既需要医学上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也需要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更好地陪伴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阅读更多
杂项

鲨鱼袭击:是意外还是“问题鲨鱼”?

2025-02-02
鲨鱼袭击:是意外还是“问题鲨鱼”?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鲨鱼袭击人类是误伤,但鲨鱼专家Eric Clua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通过对多起鲨鱼袭击事件的调查,Clua发现某些鲨鱼个体——“问题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这并非简单的误认,而是大胆探索新猎物的结果。近期研究更是首次提供了证据,证实了“问题鲨鱼”的存在,它们并非嗜血,而是天性大胆,敢于尝试新型猎物。这一发现或将改变我们对鲨鱼的认知,并为预防鲨鱼袭击提供新的策略。

阅读更多

脑部类器官研究揭示:脑震荡或会激活病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2-01
脑部类器官研究揭示:脑震荡或会激活病毒,增加痴呆风险

一项新的研究利用脑部类器官——由人类干细胞衍生的三维神经元组织——模拟脑震荡对大脑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复的头部撞击可能通过重新激活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发生。在感染了HSV-1的脑部类器官中,重复撞击后,病毒被激活并开始复制,随后出现β-淀粉样蛋白增多和神经炎症等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这项研究为理解创伤性脑损伤与痴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阅读更多

通过咆哮声识别豹子:一项突破性的野生动物保护技术

2025-01-18
通过咆哮声识别豹子:一项突破性的野生动物保护技术

坦桑尼亚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豹子独特咆哮声识别个体的技术。通过分析75000小时的声学数据,他们实现了93%的准确率。这项技术克服了传统追踪方法的局限性,为保护这种濒危物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尤其是在栖息地丧失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这项研究也强调了生物声学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潜力。

阅读更多

RNA世界:生命起源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2025-01-16
RNA世界:生命起源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生命起源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难题困扰科学界已久。DNA和蛋白质的相互依赖性似乎构成死循环。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RNA可能扮演了“鸡”和“蛋”的双重角色。早期的生命形式可能仅由RNA构成,它既能储存遗传信息,又能催化化学反应,实现自我复制。这种“RNA世界”假说解决了生命起源的悖论,为我们理解生命如何从简单的化学物质演变而来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的研究则聚焦于早期地球环境如何孕育RNA以及其他生命构成要素,例如在苏打湖或陨石坑湖泊中,为解答生命起源之谜提供更多线索。

阅读更多
科技 RNA世界

书写如何改变了英语句子的复杂性

2025-01-14
书写如何改变了英语句子的复杂性

本文探讨了书写对英语句子复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口语语言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句子结构,而书面语则更倾向于复杂的嵌套从句。这种差异源于书写和口语的不同特点:书写可以被精心计划和修改,而口语则受到时间和记忆的限制。此外,不同语言社区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也影响了句子的复杂性。书面语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在现代英语中有所减少,这可能与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对更易理解的语言的需求有关。

阅读更多
杂项 书写

暗能量的终结?新研究挑战宇宙加速膨胀理论

2025-01-12
暗能量的终结?新研究挑战宇宙加速膨胀理论

一项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上的新研究挑战了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该理论曾获得诺贝尔奖。研究人员认为,宇宙的膨胀并非加速,而是由于星系分布不均匀导致的错觉。他们提出了“时间景观”模型,该模型认为,宇宙中不同区域的时间流逝速度不同,这解释了超新星观测结果,无需引入暗能量。虽然该模型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它为理解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暗能量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阅读更多
科技 宇宙膨胀

两位Sean Carroll教授的宇宙对话:科学与信仰的交融

2024-12-24
两位Sean Carroll教授的宇宙对话:科学与信仰的交融

《Nautilus》杂志邀请了两位同名同姓的Sean Carroll教授——一位是进化生物学家,一位是物理学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两位教授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探讨了生命起源、地外生命、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地球的命运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他们分享了各自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成长经历,展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人文关怀。对话中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证,也有轻松幽默的个人故事,最终在对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未来充满期待中落下帷幕。

阅读更多
杂项

人工智能:一面扭曲的镜子

2024-12-22
人工智能:一面扭曲的镜子

哲学家香农·瓦洛尔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拥有思维,而更像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人类自身的智能和偏见。她批评科技行业将人类简化为“湿软的计算机”,并警告这种对人类认知的低估可能导致我们放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文章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的局限性,指出其看似合理的推理实际上是基于统计关联的概率推演,而非真正的理解和思考。瓦洛尔呼吁重建对人类理性思维的信心,避免被AI的表象所迷惑,并警惕AI对人类自身意义的冲击。

阅读更多

与古代哲学家结为朋友,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2024-12-18
与古代哲学家结为朋友,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本文探讨了与古代哲学家“交友”的独特方式,作者Helen De Cruz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深入研读孟子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并进行思想对话,从而获得人生指引和自我提升。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不仅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哲学文本,更重要的是,它让她在面对职业困境和人生抉择时,能够借鉴古代智慧,培养自身美德,最终活出更充实、更美好的自己。

阅读更多
哲学 古代智慧

动物收养行为:基因与情感的博弈

2024-12-13
动物收养行为:基因与情感的博弈

一只母狮收养了一只豹子的幼崽,引发了对动物收养行为的深入思考。这篇文章探讨了动物收养背后的进化机制,从亲缘选择到环境压力,以及个体差异和母性本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动物收养并非单纯的进化策略,更体现了动物的情感和个体差异,挑战了传统进化论的解释。

阅读更多
杂项 亲缘选择

小型脑网络的力量超乎想象

2024-11-25
小型脑网络的力量超乎想象

神经科学家Marcella Noorman对果蝇等小型动物的研究表明,小型脑网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果蝇大脑中仅有约14万个神经元,却能完成类似保持方向感等复杂任务。Noorman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果蝇脑中一个仅有约50个神经元的环形吸引子网络可以精确地表征头部方向。模型研究显示,即使只有四个细胞也能形成环形吸引子网络,完成这项任务。这一发现表明,即使是小型的脑网络也能进行复杂计算,这可能会对人工智能研究产生影响。

阅读更多
10
未分类 脑网络

数据的海底奇航:互联网是如何通过海底电缆连接全球的

2024-11-24
数据的海底奇航:互联网是如何通过海底电缆连接全球的

文章讲述了海底电缆如何连接全球互联网,以及这些电缆的脆弱性。汤加火山爆发切断了连接该岛与外部世界唯一的海底电缆,导致该岛互联网中断数周,突显了这种连接的脆弱性。文章解释了海底电缆的工作原理、铺设方式以及维修的复杂性,并强调了冗余线路的重要性。文章还探讨了海底电缆的历史,从1866年的第一条跨大西洋电报电缆到今天的超高速光纤电缆,以及它们如何沿着历史贸易路线铺设。最后,文章指出,随着数据需求的增长,需要铺设更多海底电缆,以避免像汤加这样的国家再次面临断网的风险。

阅读更多
10
未分类 通信技术

人群物理学的喧嚣

2024-11-13
人群物理学的喧嚣

本文介绍了一篇漫画,该漫画利用流体力学来解释人群是如何移动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提高大型集会的安全性。文章探讨了人群移动的物理学原理,并提出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设计更安全的公共空间和活动。

阅读更多
28

地球曾经拥有光环?

2024-10-06
地球曾经拥有光环?

本文介绍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认为地球在奥陶纪时期可能拥有过类似土星环那样的行星环。研究人员发现,奥陶纪时期的陨石撞击坑集中分布在赤道附近,这与行星环物质坠落模式相符。此外,奥陶纪时期的全球降温和物种灭绝事件也可能与行星环遮挡阳光有关。

阅读更多
31
未分类 行星环 奥陶纪

NASA 将在月球上种植植物

2024-09-29
NASA 将在月球上种植植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阿耳忒弥斯三号 (Artemis III) 任务,将三种植物送上月球表面进行种植实验。这项名为“LEAF”的项目旨在研究月球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未来长期太空任务中利用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提供基础。实验将观察三种植物——芥菜、芸苔和浮萍——在月球重力和辐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变化。

阅读更多
35
未分类 植物种植

从计算开始

2024-09-02
从计算开始

这篇文章探讨了生命和计算之间的深刻联系,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代码,而代码也是一种生命形式。作者从生命起源的理论开始,引入了图灵机和冯·诺依曼自复制机,阐述了计算在生命复制和进化中的关键作用。作者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展示了在允许计算的环境下,生命如何自发出现、复制和进化,并强调了共生关系在生命进化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指出科技是生命进化的最新阶段,是生命与计算融合的体现。

阅读更多
40
未分类
← 前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