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Combinator:不按常理出牌的创业秘诀
Y Combinator分享了其独特的创业经验:初期专注于“不具备扩展性”的事务,例如手动招募用户、提供超乎寻常的客户体验以及专注于利基市场。文章指出,初期创业如同点燃篝火,需要小心翼翼地积攒柴火,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规模化。通过手动招募早期用户并密切关注其反馈,创业公司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建立强大的用户基础。即使产品不完善,通过高度关注用户体验也能获得成功,这远比拥有一个完美但无人问津的产品更重要。
阅读更多
Y Combinator分享了其独特的创业经验:初期专注于“不具备扩展性”的事务,例如手动招募用户、提供超乎寻常的客户体验以及专注于利基市场。文章指出,初期创业如同点燃篝火,需要小心翼翼地积攒柴火,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规模化。通过手动招募早期用户并密切关注其反馈,创业公司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建立强大的用户基础。即使产品不完善,通过高度关注用户体验也能获得成功,这远比拥有一个完美但无人问津的产品更重要。
阅读更多
这篇文章探讨了写作的本质和目标读者。作者认为,写给聪明人关于重要话题的文章,其主要受众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更容易被新的观点所震撼,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文章通过分析读者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重要性、迟钝程度、经验)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指出作者的写作动力源于自身的好奇心而非读者年龄。
阅读更多
本文探讨了一个看似荒谬却真实的观点:优美的文笔往往伴随着更精准的想法。作者以自身写作经验和比喻(例如装满物体的箱子)说明,追求流畅的表达会促使作者潜意识或有意识地修正错误,从而完善思路。文章指出,优美的文字并非仅仅是修辞的堆砌,更在于其自然流畅的节奏,与作者的思维轨迹相契合。 作者认为,优秀的写作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好文笔如同精妙的设计,让思想更清晰地呈现,并最终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但作者也承认,华丽的辞藻也可能掩盖谬误,关键在于作者的诚实与严谨。
阅读更多
本文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目标。作者认为,人生应遵循三个原则:帮助他人,保护世界,创造有益的新事物。这并非道德律令,而是发挥个人潜能的途径。传统伦理强调品德修养,忽视了创造的价值,因为以往多数人职业预定,缺乏选择。如今,更多人能从事创造性工作,成为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模型,推动社会进步。作者鼓励读者勇于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即使不被重视,也可能最终获得认可,并间接造福他人和世界。
阅读更多
本文探讨了自1982年以来美国富豪榜的巨大变化。1982年,财富主要源于继承,而2020年,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富豪继承了财富,大部分财富来自于创办科技公司或投资。这种转变并非因为继承税的增加,而是因为更多人通过创业创造了财富。科技公司成为新财富的主要来源,它们凭借技术优势而非单纯的商业谈判能力获得成功。这与1982年石油和房地产主导财富创造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文章认为,20世纪中期,经济寡头垄断和高税率抑制了创业,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去监管化促进了创业的兴起,使得创业成为财富积累的主要途径。
阅读更多
2009年,许多人都在问Twitter为何如此重要。文章指出,Twitter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消息协议,你无需指定接收者。新的协议非常罕见,而成功的新协议更是凤毛麟角,例如TCP/IP(互联网)、SMTP(电子邮件)、HTTP(网页)等。因此,任何新的协议都是一件大事。但Twitter却是一个私营公司拥有的协议,这更罕见。有趣的是,Twitter创始人缓慢的商业化策略,从长远来看可能成为优势。因为他们没有过度控制,Twitter对每个人来说都感觉像之前的协议一样,人们忘记了它是由一家私营公司拥有,这或许使其更容易传播。
阅读更多
本文探讨了“觉醒”(wokeness)的起源和演变。作者认为,“觉醒”并非新现象,而是源于1980年代,当时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参与者成为高校教授,将政治观点融入教学和研究,催生了第一波政治正确。社交媒体和媒体极化加剧了第二波“觉醒”,形成了“取消文化”,并借助算法放大愤怒情绪。作者认为,“觉醒”本质上是一种表演性的道德主义,其危害在于用复杂的规则取代真正的美德。目前,“觉醒”已开始衰退,作者建议借鉴处理宗教的方式,避免未来类似现象的出现,维护思想多元化。
阅读更多
该网站包含保罗·格雷厄姆对 Google 成功的分析,强调了 Google 搜索算法、专注于用户体验和长远战略的重要性。它还讨论了 Google 在收购 YouTube 和 Android 等公司中的增长战略,以及该公司雄厚的现金储备和以技术为导向的文化。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