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虫先生的出轨与报应

厌倦婚姻的甲壳虫先生在夜总会邂逅美丽的蜻蜓舞者并私奔,然而偷拍的蚱蜢将他们的偷情录像带到他妻子面前,导致家庭暴力和最终入狱。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影片讽刺了婚姻的虚伪与报复的循环,结局预示着他们未来生活将回归平淡。
阅读更多
厌倦婚姻的甲壳虫先生在夜总会邂逅美丽的蜻蜓舞者并私奔,然而偷拍的蚱蜢将他们的偷情录像带到他妻子面前,导致家庭暴力和最终入狱。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影片讽刺了婚姻的虚伪与报复的循环,结局预示着他们未来生活将回归平淡。
阅读更多
杰克·伦敦1910年在美国报道了杰夫里斯和约翰逊的拳击赛。他撰写了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两位拳手的战术和性格。尽管伦敦亲眼目睹了约翰逊在悉尼的完胜,却利用种族主义的修辞,将约翰逊的技巧描绘成弱点,认为其过于“文明”,无法成为冠军。他将杰夫里斯塑造成更具“野性”的战士,颠覆了通常的种族刻板印象,但最终约翰逊仍被描述得处于劣势,体现出报道中存在的种族偏见。
阅读更多
20世纪初,反向绘画在美国已过时,被视为女性化的工艺。然而,艺术家如Marsden Hartley和Rebecca Salsbury James却在1910年代对其进行了革新,拓展了传统主题,并探索了新的色彩、线条和空间表达方式,赋予了这项古老技法现代主义的活力。这与同时期波兰艺术家Janoszanka的创作不谋而合,展现了艺术创新对传统技法的再诠释。
阅读更多
19世纪90年代,亚美尼亚人卡尔法在巴黎巧妙地利用欧洲媒体对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迫害基督徒的报道,塑造了一个流亡王子的形象。他迎合了欧洲公众对“受压迫的基督教王子”的刻板印象,以及反穆斯林情绪,将自己包装成被苏丹废黜的王子,从而获得同情、支持和可信度,巩固了他虚构身份的长期策略。卡尔法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信息操纵和社会偏见如何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个人目的。
阅读更多
本书章节按地区和时期排序,首先是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阿拉伯地区。尽管《利未记》和《申命记》将鸵鸟列为不洁之物,但北非努米底亚人却以它为食。作者引用农业部邓肯博士的观点,建议人们尝试将鸵鸟作为新年或复活节的佳肴。希伯来语中称鸵鸟为“沙漠之女”,阿拉伯语中则有类似的称呼,将其称为沙漠之父,但也称其为魔法师、强者、逃亡者、愚者和灰色之物。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在阿勒颇、大马士革和士麦那的集市上发现了大量的鸵鸟羽毛,并讲述了一个关于鸵鸟翅膀无力的伊斯兰传说:鸵鸟与秃鹰比赛飞行时,忘记向真主祈祷,结果飞近太阳,翅膀被烧焦,后代的羽毛也因此受损。
阅读更多
1919年,摄影师弗朗西斯·沃德在其著作《水下动物生活》中描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从水底仰望水面,水面如同巨大的镜子反射着河床,而水面之上的世界则透过一个圆形的“窗口”(水面与空气的折射点)显现出来。这便是鱼眼中的世界。
阅读更多
文化评论家伊兰·斯塔万斯认为,波萨达的作品充满哥特式、怪诞、魔幻和奇异的元素,死亡更是其主要主题,而非痛苦的死亡,而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性的、平等的死亡。波萨达的宇宙充满了蝙蝠、狮鹫、骷髅、动物杂交体、蛇、爆炸、手枪、恶魔、鬼魂和畸形。与其将这些恐怖形象视为波萨达作品中的次要部分,不如认真对待它们本身的意义。
阅读更多
一本1888年出版的书以对话形式,汇集了政治家、记者、选民、教士、社会改革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商人、交易员、记者和内华达州居民等不同身份人士的观点,对未来进行了大胆预测。这些预测涵盖政治、外交、科技、社会等多个方面,例如财富集中、中产阶级萎缩、土地价格上涨、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巴拿马运河开通、妇女解放、新闻业垄断以及航空旅行的兴起等。书中还提及对未来社会道德观念的担忧,例如对性观念的开放化和对新型麻醉剂的潜在影响的担忧。这些预测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如同来自未来的预言。
阅读更多
16世纪欧洲中产阶级和富裕阶级的宴会上,一种名为“trenchers”的木制圆盘很常见。这些圆盘一面通常漆成红色,另一面则绘有图像和文字,内容涵盖圣经故事、情色故事、婚姻建议、谚语、月份劳作、死亡提醒、宗教意识形态冲突、农民生活、反教皇情绪和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宾客在享用甜点后,会翻转圆盘,解读图像和文字,并以此表达自己的学识、观点、礼仪和信仰,形成一种独特的餐桌互动表演。
阅读更多
秘鲁瓦里文明的纺织品是安第斯地区纺织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由于许多纺织品来源不明确,甚至经历过人为的改动,研究其历史和文化意义面临巨大挑战。这些纺织品大多通过非法途径流入西方收藏,其原本的考古背景难以追溯。一些专家指出,部分瓦里纺织品被切割、裁剪、重新缝合,甚至被改造成不同的服装样式,这不仅破坏了其原本的完整性,也使其从具有多重感官体验的穿着服饰变成了供西方审美欣赏的平面艺术品。
阅读更多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将人体比例作为设计字母的蓝本,例如彼得·弗洛特纳的《人体字母表》(1534)。 然而,后来的作品如《滑稽大杂烩,或字母姿势大师》(1782年)则将字母与教育的塑造作用联系起来,以滑稽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努力模仿字母形状的过程,反映出对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微妙评论。
阅读更多
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商业强国,其繁荣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石之上:掠夺性资源开采和私有化、对雇佣劳动和非雇佣劳动的剥削、殖民掠夺以及商品流通带来的利润。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市场上的商品掩盖了生产场所的剥削。夏马在《富足的窘境》中描绘了阿姆斯特丹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忽略了那些支撑其繁荣的种植园、船只、矿山和炼油厂中的苦难。
阅读更多
1897年,博物学家Alfred G. Mayer发表了《飞蛾和蝴蝶的颜色和颜色图案》一文,文中运用独特的色彩投影技术,展现了蝴蝶翅膀的复杂图案。Mayer将蝴蝶翅膀的色调变化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呈现,试图揭示其背后的规律。然而,他的方法受到了著名博物学家Alfred Russel Wallace的批评,认为其扭曲了图案,难以识别物种。尽管如此,Mayer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研究,更是一场对色彩本身的艺术探索,其充满活力的色彩投影,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更多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两位建筑师布勒和勒杜摒弃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装饰过剩,大胆地采用了全新的几何形式。布勒的设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以球体、立方体和金字塔等几何形体营造出宏伟壮丽的建筑,如为牛顿设计的巨型球形陵墓,体现了对科学与光线的极致追求,虽然大多未实现。勒杜则更注重实际,设计了肖克斯盐场等建筑,其对称的几何布局和功能性设计,在实用性和象征意义之间取得了平衡。两位建筑师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几何形式的极致追求和对乌托邦理想的向往,对后世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更多
Marinus Pieter Filbri的显微摄影集展现了19世纪末期微观世界的奇观。该摄影集包含月相、西西里强盗画像等看似不相关的图片,以及令人惊叹的微观图像:飞蛾的触角、蜜蜂的毒刺、苍蝇的眼睛等等。这些图像不仅展现了微观世界的精妙结构,更引发了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相似性的思考,如同探索另一个奇幻星球。Filbri的作品也与荷兰显微镜先驱列文虎克的发现遥相呼应,体现了早期显微摄影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成就。
阅读更多
弗朗西斯·皮卡比亚,这位与杜尚齐名的艺术家,以其多变的化名和对艺术运动的反复颠覆而闻名。他创办的艺术评论杂志《391》 (1917-1924) ,记录了他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复杂关系。杂志内容包罗万象,从诗歌、绘画到讽刺文章,风格多变,体现了皮卡比亚反传统、反权威的艺术态度。最终,他以“瞬间主义”宣告了对所有艺术运动的告别,认为艺术并非一种运动,而是一场持续的变革。
阅读更多
16世纪的德意志,天空上演着一幕幕奇异景象:血色的光芒划破太阳,天空中发生着不明飞行物的战争,流星雨划过夜空……这些“奇异天象”(Wunderzeichen)被记录在大量的木刻版画、新闻小册子、天文文献和日记中。人们普遍相信这些现象是世界末日的预兆,宗教改革加剧了这种末世论的焦虑。文章探讨了这些天象的记录方式、社会影响以及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指出印刷术在传播这些“预言”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艾伦·平克顿的著作《真探三十年》,该书记录了平克顿三十年的侦探生涯,汇集了各种犯罪案例和技巧。平克顿从苏格兰逃到美国后,成为一名私家侦探,并为林肯总统做过间谍工作,后来成立了平克顿侦探社。本书详细描述了扒窃、入室盗窃、伪造等各种犯罪手法,以及罪犯使用的特殊工具。平克顿对罪犯的“精明”表示钦佩,认为权力才是定义罪犯的关键。
阅读更多
Tempest Anderson是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约克外科医生和火山学家,他将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研究火山。他走遍世界各地,拍摄火山喷发及其后果的详细照片,并利用“魔灯”向科学界展示他的发现。他向约克郡哲学学会捐赠了他的大部分遗产和档案,其中包括约5000张玻璃幻灯片,现在这些幻灯片已数字化,可供在线访问。Anderson对火山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分析使他受皇家学会委托前往圣文森特岛和马提尼克岛研究1902年大喷发后的情况。他还研究了火山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植被的恢复。他最后一次航行是在1913年前往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不幸的是,他在返程途中因病去世。
阅读更多
本文预告了2025年1月1日将有一批新的作品进入公有领域,这意味着这些作品可以自由使用、分享和再利用。文章列举了不同版权期限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版权期限为“作者去世后70年”的国家(如英国、俄罗斯、大部分欧盟和南美国家)以及“作者去世后50年”的国家(如新西兰以及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此外,文章还特别提到了1929年在美国出版的电影和书籍也将进入公有领域。文章以日历的形式,每天揭晓一个2025年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中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弗里达·卡罗的作品等。读者可以在公共领域日当天查看完整的作品列表。
阅读更多
本文探讨了私人书房的兴起,重点介绍了马基雅维利、蒙田和杜波依斯等人在私人书房中与书籍和古代作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体验。文章描述了马基雅维利在被流放期间,如何在书房中与古代作家对话,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智慧,并将这种阅读体验比作一种与死者交流的仪式。文章还探讨了私人书房作为个人庇护所和自我修炼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代自由主义的自我意识。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日本艺术家葛饰北斋在约 1830 年创作的系列作品《百物语》中的五幅鬼怪主题版画。这些作品取材于日本传统的百物语怪谈会,描绘了复仇的鬼魂、恶魔般的食人魔等形象,展现了北斋对日本民间传说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文中分别介绍了《盘子府邸》《笑般若》《阿岩》《小幡小平次》和《执念》五幅版画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20世纪初万圣节明信片与节日庆典的关联。明信片在1905至1915年间的黄金时代,帮助推广了万圣节的现代形式和图像,例如黑猫、南瓜灯和女巫扫帚等。文章展示了从公共领域收集的各种万圣节明信片,描绘了当时的一些游戏和仪式,例如占卜和恶作剧等,并展现了明信片中奇异的图像和久远的时代信息。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萨宾·巴林-古尔德的《狼人书》(1865),探讨了狼人传说的起源、不同文化中的名称和变形方式,以及其背后的神话和心理根源。书中指出,狼人传说起源于古希腊的阿卡迪亚,可能与当地人对狼的恐惧和祭祀有关。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人类变成其他动物的传说,以及这些变形故事与人类本能、潜意识和对原始状态的渴望之间的联系。
阅读更多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幅名为《愚人帽世界地图》的铜版画,创作于1585年左右,其基础是1570年制作的木刻版画。地图将世界描绘在愚人帽上,表达了对世界虚无和制图局限性的思考。文章探讨了地图上的符号、文字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寓意,并将地图置于当时制图学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
阅读更多
文章分析了金·维多1928年的默片《人群》如何通过电影技术,探讨了现代化、个人主义和匿名性对个人的影响。影片讲述了怀揣梦想的青年约翰尼·西姆斯来到纽约,最终沦为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的故事。导演维多运用对比鲜明的纪录片和叙事手法,以及巧妙的场景调度和演员选择,展现了西姆斯从希望到幻灭的心路历程,并以开放式结局引发观众对个人命运和美国梦的思考。
阅读更多
本文回顾了1901年出版的《欲望之疫:古典时代性病的历史》一书。作者Julius Rosenbaum医生在书中探讨了古代性传播疾病的历史,并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性习俗进行了评述。书中充斥着对各种性病症状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古代社会道德败坏的指责。
阅读更多
本文介绍了约翰内斯·哈特利布在1462年编写的《草药书》。这本书以插图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各种草药的药用价值,是德国印刷史上的第一本全插图草药书。书中不仅包含了对草药的描述,还记录了动物药用价值以及一些民间的治疗方法,展现了中世纪医学和植物学的魅力。
阅读更多
本文讲述了华兹华斯·唐尼斯索普的故事,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发明家,与早期电影的发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尼斯索普发明了一种名为Kinesigraph的电影摄影机,并拍摄了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短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电影。然而,由于资金问题和技术难题,他的发明未能取得商业成功。除此之外,唐尼斯索普还卷入了与纺织业大亨塞缪尔·坎利夫·李斯特的长期纠纷,试图通过揭露李斯特的不道德商业行为来获取资金,最终以失败告终。
阅读更多
这篇文章回顾了19世纪美国语法学家如何使用句子结构图来分析和理解英语语法。从James Brown的括号法到Frederick A. P. Barnard的象形符号,再到Stephen Watkins Clark的气球图和Alonzo Reed与Brainerd Kellog的线条图,这些先驱们试图将句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可视化。他们将语法视为一门可以教授和学习的科学,并相信通过分析句子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方式。
阅读更多